帕金森病是发生于老年的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发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65岁以上则高达5%,全国有200万~300万名患者。其临床表现基本形式为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为左旋多巴及其复合制剂,此类药物是国际上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但是稳定疗效仅能持续5年左右,之后患者会因为长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而导致“晨僵”、“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等严重的药物并发症。
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疗法的开展,是上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发现以来帕金森病治疗的最重大进展。1987年,法国Benabid教授等通过完全植入性丘脑刺激系统,成功控制了帕金森病患者的药物难治性震颤,随后,Medtronic公司的Activa脑起搏器系统在1995年获得欧洲CE认证,1997年获得美国FDA认证。现在,脑深部刺激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代表着微创、功能性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全球已有8万以上患者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和强迫症等疾病,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案。
我国虽然帕金森病患者非常多,但是应用脑起搏器手术仍然比较有限,原因即在于经济因素。国外进口的单侧脑起搏器价格在10万元左右,双侧脑起搏器则达20万元左右,5年左右电池耗尽时还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这对于致力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帕金森病治疗而言属于极其高昂的代价。在我国,初步统计表明已接受脑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来自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这五个发达地区的占到45%。
可喜的是,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近十年的研发、攻关之后,终于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脑起搏器,而且单侧脑起搏器已经在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完成了临床试验,效果良好。升级版的双侧可充电脑起搏器也已研发成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该产品预期将延长脑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到10年左右,从而大大减轻患者手术和经济的压力。